找到相关内容1024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神会研究与敦煌遗书

    名著——《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》的《第三 南宗的抬头》的《第二节 有关{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)》、《第三节 何谓南宗》中,也作了论述。另外,1971印顺在台湾的台北出版了《中国禅宗史》。从其序言...遗书为中心,可以划分成三个时代。  第一、利用敦煌遗书之前——1910年一1925年。  第二、利用敦煌遗书之第一期——1925年一1955年。  第三、利用敦煌遗书之第二期——1955年一2000年...

    田中良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90563403.html
  • 《六祖坛经》虚词研究

    《坛经》副词研究34  第一节 副词的定义与分类34  第二节 《坛经》中的副词45  第三节 《坛经》副词的特点106  第三 《坛经》介词研究109  第一节 介词的定义及分类109  第二节 ...句子格式都有密切的关系。因此本文结合语法理论和学者校勘的成果,对《六祖坛经》的虚词作一全面的梳理。  本文共分六,第一章是绪论,重点在于说明虚词的内涵,及包括的范围。第二为《六祖坛经》副词研究,首先...

    王文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2663673.html
  • 《地藏经》及其孝道思想之研究

    有无之商榷 29  二、写本与其它史料之探 34  三、小结37  第五节 本经流传与宗派争议之考察38  一、宗派竞争38  二、三阶教乱41  第六节 经义性质之探究 44  第三 孝道思想与...二、研究目的2  第二节 材料选择2  第三节 前人相关研究成果与检讨3  第四节 研究态度与方法 6  一、研究态度6  二、研究方法7  第五节 全文摘要8  关键词词 9  第二 本经之源流与...

    蔡东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3563681.html
  • 《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》“中有”相关议题之探究——以“中有救度”为核心

    产生的背景与《大毘婆沙论》必须处理中有问题的原因  一、十四无记与轮回主体在部派时期的诤议  二、“三世实有、法体恒常”的义理诠解  三、三世实有与因果观奠定了中有的存在:  第三、《大毘婆沙论》的...进路与研究方法的操作  第四节、研究大纲的展现  第五节、预期的研究目标  第六节、目前学术成果的介绍与评论  第二、 《大毘婆沙论》的背景资料  第一节、历史背景  一、纵向的佛教文献史定位  二、...

    颜建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3763683.html
  • 释达观著:随缘自在/第一章

    释达观著:随缘自在/第一章  随缘自在  第一章/心灵良方 第二/人生智慧  第三/禅诗意境 第四/修行随笔  第五/般若要解 第六/念佛心要  自序  理多反而不明理,路多反而不识路,人多反而无所依,话多反而无所据。  人生有许多的歧路,让人不知何去何从?生命有许多的际遇,使人不知安身何处?到底要往前迈进,还是适可而止,有谁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?  人到底在追逐什么?...

    释达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35163700.html
  • 论第一义空与涅盘-以杂阿含经第一义空经大般若经第二分和大般涅盘经为主

    空与涅盘在界定上的关连- 57  一 在文法结构上的界定都指涉“空”的境界-57  二 在各经上的释义都指涉“第一、最胜”的“胜义”谛理-57  三 本节小结 58  第五节 总结- 59  第三 ...题材32  第二 “第一义空”与“涅盘”的界定  本章目次 35  第一节 前言36  第二节 第一义空的界定-37  一 第一义空在文法结构上的界定- 37  (一) 从文法结论上解析来界定-37 ...

    曾惠田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52063709.html
  • 禅对山水画形成的影响(1)

    来说明的:  法无定相,相由感生,即谓无自性,缘感而起。(参阅汤用彤(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》第十,方立天(慧远及其佛学)第三)  罗什的思想,使慧远晚年的佛学观有了重大变化。他纠正了过去的看法,...殷仲堪,精研佛理,曾与慧远讨论《周易》,并为慧远的德行所“倾倒”。(《世说新语·文学)及汤用彤(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)第十一)  顾恺之的“传神”理论,是当时玄佛思想在绘画上的反映。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82563877.html
  • 禅理与园林的“妙造自然”

    法则。人只要顺应自然的“无为”精神,就可以保全真性,不受束缚与戕害,达到逍遥自由的境地。老子曰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(《老子》第二十五)因此,他很鄙视人为的东西,说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。……”(《老子)第十二)他甚至提出“常使民无知无欲”(《老子)第三)的自然蒙昧的治世理想。他认为在自然的朴拙、自在状态中有“大巧”;他所谓的“道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85463891.html
  • 禅与石窟艺术的盛衰

    《经集)第三(犀牛角经》)是以犀牛的独角,喻示人应该像犀牛角一样孤独地生活。因而在僧团还未形成的原始佛教时期,云游的头陀僧,往往独来独往,孤独“游行乞食”,即使被称为世尊的佛陀释迦牟尼也不例外。这时...》第五《针毛夜叉经》)  从前,世尊曾经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。(《经集·大品》第六《娑比耶经》)  而在《第三品·大品》的《出家经》中,便明确地喻示了佛陀的岩穴隐居处所。“这位牟尼(指佛陀)沿路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0863906.html
  • 《佛说四十二章经》的知识意义

    所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,并且说明此一操作方法的意义,正是本经的主题。参见经文:  第三:“佛言:剃除须发,而为沙门,受道法者,去世资财,乞求取足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慎勿再矣,使人愚蔽者,爱与欲也。...守遂注本[2],因此文中多有禅宗观念。第二、另有宋代丽本,较为古朴,学界多同意他就是晋吴之人支谦译本,至于是译是抄另有争议。第三、是否有一东汉明帝时由摩腾、法兰共译之《四十二章经》,则学界尚有争论,争论...

    保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0463962.html